立秋的午后,一位中年男子,怀有一个红绸扎着的盒子踏进工作室,要求修正祖传花瓶,条件是不露修正痕迹。
半个月后,花瓶从头“站”了起来。中年男子左看看右看看,里看看外看看,脸上写满笑意。
“没有金刚钻,别揽瓷器活”,说的正是锔钉补瓷的行当。早些年,锅碗瓢盆破碎后,老百姓舍不得丢掉,便交给挑担的锔匠。宋代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就有街边锔瓷的场景。
锔瓷,先要找碴对缝,将破碎的瓷片凑集起来,用绳绑缚固定;定位点记,按照瓷器裂纹的长短,规划出锔钉方位和数量,力求布局漂亮;用钻打孔,线绳环绕于钻杆中心,像拉二胡相同扯动金刚钻的竹弓子。再是下钉:选柳叶钉或米钉、花钉,捶打嵌入孔内。最终是谐和补漏,用鸡蛋清和瓷粉谐和,勾缝、打磨、抛光,如此,一件旧瓷器便重获“重生”了。
在薄瓷片上钻孔,最检测手上功夫:旋转的钻头慢慢贴于瓷器外表,力度全凭手感,下力过重,会打穿瓷器;用力稍欠,则无法固定。只要打入三分之二处,穿而不透,最为适合。
锔钉由金属丝打成,有的比米粒还小,用镊子轻夹放入钻孔。再重复捶打出钉脚、扎进小孔。参差的锔钉,如拉链般将瓷器紧紧咬合。
“求阙”的传统审美,咱们代代相传——用手工奇妙点缀破损。比如,修正一把碎成八瓣的紫砂壶,裂纹处铜锔一朵莲花,这壶,又“活”了!